341-赴任前夕_大明:从洪武末年开始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341-赴任前夕

第(1/3)页

  说起爱新觉罗,不免要提起清朝,而提起清朝,对于后世子孙来说,总归有些一言难尽,甄武不是那种见不得关于清朝有一点褒义话语的黑子,但他同样也不是给清朝洗白的孝子。

  他的脑后没有辫子,不会鼓吹康乾盛世或者八卦康乾爷三的后宫,当然也不会把大清误我中华百年的事情一直挂着嘴边去鞭尸大清。

  后世民族融合的情况下,大家都是兄弟姐们,有些历史遗留的后果,需要所有人一起来承担。

  毕竟谁家还不出个败家子。

  没必要一直耿耿于怀。

  而只要大家齐心协力,被耽误的那百多年时光,终是会一点一点的追回来,并且再次站在世界的巅峰。

  只不过那段屈辱的历史,需要所有人去牢记,也需要从中得到一些教训。

  其实细看历史,清朝的所有所作所为,都有着一个目的,那就是维护他们的统治。

  自古以来,中原大地上的王朝更替,除了内乱的因素,最大的危机便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,而清朝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和政策,有效的消除了蒙古对他们的威胁,这是他们值得称赞的地方。

  但是当北方游牧民族对他们的统治没有了威胁后,他们却并没有大力发展国内经济和力量,反而是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了杜绝内乱上。

  他们有着来自小民族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,又在这两种心理下,对汉人敏感的严防死守,生怕汉人有一点闹事的苗头。

  这是他们没办法改变的事情,他们人数太少了,少到死伤的人数稍微多一点,可能八旗所有人都得披麻戴孝。

  这让他们怎么放心数之不尽的汉民!

  火器,克制他们的骑兵,那他们就不搞了。

  可以代替人力的器具,也不搞了,他们怕汉民闲下来生事。

  开智的读书人多了,那也不行,他们必须得找借口杀上一批。

  等等一系列政策,无不表明着他们害怕汉族会颠覆他们的统治。

  ……

  就这样,他们以为没了北方之患,又严防住汉族生事后,他们的大清就可以长治久安,可他们万万想不到,会有敌人从海上而来。

  闭关锁国,锁的住敌人的枪炮吗?

  锁不住。

  但没关系,他们不相信弹丸小国能够把他们怎么样,毕竟中原地大物博,被小国入侵一些,也无妨。

  即便到了不得不打仗的时候,那就让汉民上战场,胜败无所谓,只要敌人不颠覆他们的统治,他们不差钱。

  可现实终会教给他们一个道理,抱薪救火者,薪不尽,火不灭。

  于是在越来越糟糕的情况下,在中原大地陷入水深火热的时候,汉民觉醒了,他们义无反顾,如飞鸽扑火般,一个又一个的开始拯救这片古老的土地,然后共同谱出一个可歌可泣的年代。

  甄武想到这些,叹了口气。

  他想着,但愿他能影响到未来,让那段屈辱的历史不再发生在中原大地。

  那么灭了女真?甄武脑海中突然冒出了这个想法。

  这倒简单。

  现下的女真发达点的也才进入农耕社会,而且人数更谈不上多,并不难灭,但是灭掉女真后,难道就没有什么其他的小民族,在大明的扶持下,欲望渐张?

  肯定会的。

  而这点也是甄武最怕的。

  其实在甄武看来,各个少数民族都不适合主宰中原大地,因为不管哪一个少数民族当政,都会提防着汉族人民,他们因为人数的原因,做不到对各族一视同仁,不说给予汉族人民和平竞争的机会,不打压汉族人民就算是烧高香了,就比如清朝时,汉官和满官的生存环境,简直不要太大。

  所以这种情况难免会产生很大的内耗。

  但是汉族则恰恰相反,因为庞大人数的关系,汉族从不担心和任何民族进行和平竞争,只要那些民族不做乱,汉族很乐意接纳他们,甚至为了保持和睦,还愿意给各个少数民族一些倾斜政策,以图照顾少数民族。

  这也是汉族自古以来的天性使然,就比如朱棣,谈论起安南的时候,心中自然的就把安南的人民都当做他的子民。

  这说起来…也有点讨人厌。

  当惯了老大哥后,总想摆一摆老大哥的架子。

  还他娘的属于没救的那种。

  ……

  甄武一路想着这些东西,从宫里回到家里,他的那封两条贸易线的奏折,最终也没有交给朱棣,安南的事朱棣都想放放,那么他的设想也只好跟着放一放。

  他来到书房,把奏折重新放置好,随后去了主屋里。

  可他转了一圈后,朱玉英没在不说,就连锦儿都没在,甄武有些纳闷了,这个点不应该的啊。

  甄武来到院子瞧见一个小丫鬟在擦窗,于是冲她招了招手。

  大抵是因为甄武平日很少和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24kxs.net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